查看原文
其他

月入百万的羊毛党,集体掉进“杀猪盘”

李东阳 李东阳朋友圈
2024-08-28

薅“运费险”羊毛,有人赚麻,有人亏麻。


封面 I 顺丰官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个“故事”,不知真假:


现在很多年轻人是这样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凡是之前看上的喜欢的种草的,先全部买回来再说,摸一摸,玩一玩,试穿一下,哪怕过过眼瘾也好,然后再一口气退掉,反正有运费险,成本为0。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规则一旦存在漏洞,那就必然存在依靠规则捡漏的人;而捡漏一旦成为产业,那一定是灰色的。

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损,正如最近2个月来屡屡登上热搜的薅运费险“羊毛”产业链。

图源:微博热搜

从618期间某女装商家对80%退货率的吐槽,到电商“老炮儿”茵曼方建华“打击强制运费险”的呼吁,背后都与越发肆意的薅运费险的羊毛党有关。

如果说“仅退款”是羊毛党光明正大的“薅”,那运费险则是暗流之下羊毛党们做成产业生意的大买卖。

在小红书上流传的攻略里:有人一天狂薅4万,有人租起仓库做到了月入百万。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评论区里大批网友的“炫耀式”分享,有人确实在刀尖上游走,赚到了钱,但更多的人,则掉入一场精心设计的大骗局。

在我看来,这种常态绝非人性中纯粹的恶在作祟,更大意义上,这是各大电商平台畸形竞争下的必然结果。


商业从来都秉持长期主义的逻辑,而凡是那些迅速积累巨额财富的买卖向来都有值得警惕的风险。

有人一步一个脚印,就有人铤而走险。

其实薅“运费险”羊毛的逻辑十分简单:

举个例子。比如你买了一个商品不满意要退货,寄回给商家需要8块钱,由于商家买了运费险可以赔付12元,那这4元的差价就是你从这个退单中的获利。

这里面的bug在于,运费险的赔付,不是以实际退换货付出的快递成本为准,而是固定的赔付标的。

如果说内心偶尔释放的“恶”还可以用道德来谴责的话,那一旦潘多拉的魔盒打开,那就一脚踏进了法律的深渊。

由于 “退货运费险”基本没有实质性的核保、核赔环节,因此,是否理赔全凭买家意愿,于是这个漏洞被有心之人利用变成了一条庞大产业链。

作为商家一旦你被羊毛党选中,在经历短时间内的爆单狂喜后,便是数以百计的退单申请,你不仅会白白搭上运费、包装费、购买运费险的费用,更为关键的是,购买运费险的成本也会随着赔付的增多而上涨。

618期间,那篇 #某电商女装商家吐槽退货率高达80%# 帖子的主人公大概率就是遭遇了职业运费险羊毛党的攻击。

图源:小红书

如果说这只是薅“运费险”羊毛最常规的思路的话,那“聪明的”羊毛党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直接省去了真实的商家环节,把矛头全都对准了保险公司。

图源:小红书

首先他们会以“商家”的身份通过购买多个电商店铺,进行虚假的发货和退货操作,以提高效率并快速获得运费险的赔付。

其次“羊毛党”与“快递站点”合作通过一次性购买大量商品,然后立即退回,利用这种大量退货的行为提高效率,同时让快递站点从中获利,形成了“羊毛党”、“快递站点”和“商家”之间的利益链条。

有网友说,这个项目一两年了,他们有每天仓库收发货,还有专门撸运费险的软件,每天能做几百上千单,赚1000+到2000+不等。

注意,整个过程根本不用你亲自动手,而是通过一款收费软件系统自动操作,下单,收件,退货发件……以规避电商平台风控。

据有关媒体报道,靠着这种思路,有人租仓库专门做这个,每月获利可达百万。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薅羊毛的终究形态的话,那就太小瞧羊毛党的智慧了。

图源:小红书

根据凤凰网《风暴眼》栏目的报道,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将此做成了一个“风口”项目,融入奶茶店的加盟思维,将“薅运费险”被包装成一个新兴项目进行广泛“招商”。

他们把自己包装成快递公司代理,声称“会用电脑就行”。通过自建的系统,在系统内充值用虚拟货币“服务”加盟商,通过收取服务费、手续费获利,可一旦订单累积到一定额度,他们便会直接“消失”。

而这个以运费险为诱饵的“杀猪盘”涉及金额达数亿元之多。

如果说任何生意都有风险,那这个薅运费险羊毛的“陷阱”显然是个必赔的买卖——要么赔钱,要么赔自由。


对于“运费险”当下的走向,不但与当初被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更是商业不确定性的绝佳证明。

在运费险产品诞生前,淘宝网42%的退款交易产生纠纷的原因均在于买卖双方对退货邮费协商不一致,严重影响购买者消费体验。

2010年7月1日,淘宝网宣布,华泰保险即日起为淘宝卖家提供“退货运费险”,间接保护买方消费者退货权益。11月,运费险向淘宝买家开放,买家可对未保商品自行投保。

“运费险”羊毛党的祸根就此埋下。

彼时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视角来看,淘宝的操作十分契合商业的逻辑。

当时,事情的确也是按照淘宝设想的方向发展的,当年“双十一”当天便成交100多万笔,既减少了卖家物流和纠纷处理成本,改善了淘宝用户交易体验,也让淘宝获得了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筹码。

当然,彼时的保险公司也是受益者。

但很快,“运费险”便从多赢走向了多输。

于商家,运费险导致退货率直线走高,使得店铺被淘宝搜索规则降权;发展到今天,运费险更是成了一种强制行为,商家如果不参加,诸如618等大促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运费险,最终成了商家没有选择的选择题。

一位女装品牌商家坦言,“今年平台要求报名参加“618”大促活动的卖家全店商品支持运费险,要是参加,后续退货率飙升,运费险也可能翻倍,客单价低的产品根本没有什么利润空间可言。”

于保险公司,商家只有在预期退货可能性较高时才会投保,在数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公司赔付率甚至高达 93%。

华泰保险自2012年8月起将保险费率与出险率挂钩的政策,更是将压力进一步转嫁到商家身上。

于消费者,过高的退货率让商家对每一笔退单变得谨慎起来,尽管不少平台提供了介入协商的机制,但这一过程依然劳心耗神,有时协商结果也并不总是令人满意,让这一原本提升消费体验的设计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其中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源于真实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而产生的正常退单。

但在更大层面上造成商家、保险机构与消费者的多输局面的还是源于职业“运费险”羊毛党们不遗余力的“薅”。

“运费险”的金融创新为何走进了死胡同?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在于“运费险”在商业起点上的“善意预设”。

即平台设立“运费险”机制正常运转的前提是——商家是卖高品质商品的、消费者是真的再买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每一方都是换揣着善意来完成这笔交易的。

但现实的商业环境并非真空,利益链条上的各方不会按照NPC的剧本来演,在巨大的商业漏洞里依靠道德的约束显然是天方夜谭。

从这个角度看,围绕“运费险”产生的羊毛党灰色产业链几乎是一种必然。


很多人的疑问是,对诸多商家而言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强制)运费险为何还不取消?

时至今日,这已然不是“发明”运费险的淘宝所能决定的了。

自从2010年7月1日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自己的商业生命力。

即便电商平台们都已经意识到不合理,但也已经失去了改变的勇气。

当消费者成为上帝,而处于买方市场中的商家显然是最容易被拿捏的对象,毕竟他们大多数深耕各个平台多年,关于“运费险”选择的沉没成本太大了。

图源:AI制图

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电商的存量竞争早已进入到白热化的下半场,而“运费险”也早已成为各大平台的基操,没有人愿意得罪“上帝”。

对电商平台来说,“运费险”灰色产业链的直接风险是由保险公司和商家承担的,自然也缺乏改变的动力。

没有平台愿意率先打破这种平衡,只是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以各种无节制的方式无限推高消费者的地位。

从各大平台已成常态的“仅退款”,到拼多多不久前推出的“自动跟价机制”,但如此的“强刺激”电商平台们似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其中的原因是个复杂的商业系统性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前提在于平等,包括商业链条上的各方。

但当下电商行业的发展,作为平台方,已然在通过各种规则的制定无限拉低商家的地位。

“强制运费险”也好,“仅退款”也罢,本质上来说并非电商平台有多注重消费者体验,更大意义上在于当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很难再突破,只能通过利用平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去压榨一方让另一方获得强刺激的快感。

但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一旦有足够多的商家在现有的平台无法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那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快就出现了。

到那时,电商平台们失去的不止是碗,而是整个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东阳朋友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